近日,央视报道了未成年人短视频存在隐患的问题,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。随着网络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短视频展示自我,分享生活。在庞大的短视频生产者中,也出现了未成年人的身影,未成年人成为短视频的参与者。然而,不少未成年人短视频已涉及到未成年人的隐私安全问题,在一些未成年人短视频下,有大量的用户留言、弹幕,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,这不禁让很多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感到担忧。
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联合发布的《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.83亿,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.9%。另外,该报告还显示出未成年人触网愈来愈呈低龄化趋势,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。通过以上数据,我们可以意识到,加强互联网网络保护十分重要。
其实在2020年10月17日,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(以下简称“《未保法》”),修订后的《未保法》于2021年6月1日就已正式生效实施,值得注意的是,该法中新增了“网络保护”专章。另外,在今年9月,国家网信办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》,在该意见中,“严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”被列为重点任务。由以上政策文件可见,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极为重视。但是,我们也要意识到,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不能只靠国家,我们应该建立对未成年人的多主体的网络保护体系。
所谓多主体,包括国家、社会、学校和家庭等传统主体,包括网信、公安、文化和旅游、新闻出版、电影、广播电视等专门国家机关,也有网络游戏、网络直播、网络音视频、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网络产品提供者等特定主体。在众多主体中,家庭主体至关重要,《未保法》中就强调监护人要对未成年人上网起引导和监督作用,那么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和监督孩子上网呢?
首先,家长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,指导孩子正确上网。在孩子上网的过程中,家长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,要主动和孩子交流对网络信息的看法 ,让孩子意识到网络信息并非都非都是对的,培养孩子对网络信息的思考能力。其次,家长要管理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。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,容易对网络上瘾,因此,家长需要注意管理孩子的上网时间。作为家长,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完全制止孩子上网,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应该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,给孩子安排一定的上网时间。要让孩子意识到,网络只是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,而非全部。另外,家长还要起榜样作用。家长要对网络有正确的态度,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。如果家长自己沉迷网络,孩子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。家长还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保障未成年人上网安全。家长可使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守护孩子上网安全,合理监督孩子上网,防止孩子沉迷网络。
1900年,梁启超先生写了《少年中国说》一文,提出“少年强则国强”的观点。的确如此,孩子,是国家的未来,民族的希望。他们的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,阳光守护也是其中的一员。阳光守护可帮助家长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健康的监督和引导,给孩子更好的网络保护。